
2025年10月,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的一纸提价通知,让全球铁矿石市场掀起了巨浪。这家矿业巨头在年度长期供应协议的谈判中,强行提出将价格提高15%,并且拒绝接受人民币结算,结果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迅速作出反应,宣布暂停购买所有澳大利亚矿石。甚至连已经装船的货物,也被阻止出港,暂停订单一度使得必和必拓的股价一天内暴跌超过100亿澳元,恐怕此时他们正后悔不已。
此次事件的背后,澳大利亚矿企的“自信”显得有些过头。他们认为,凭借自己在全球高品质铁矿石市场上的主导地位,特别是长期占据中国铁矿石进口量70%的份额,必和必拓、力拓和FMG三家矿企几乎垄断了中国的矿源,他们觉得中方必然依赖于他们,不可能拒绝这种提价要求。
展开剩余71%然而,澳方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多年来,中国在铁矿石的供应渠道上已经进行了多元化布局。非澳来源的铁矿石占比逐渐增加,尤其是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随着投产临近,将成为新的重要供应源。此外,澳大利亚长期主导的铁矿石定价体系——普氏指数,也因为样本少、透明度低而一直受到质疑,且指数编制方和矿企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更让这一定价体系的不公愈发明显。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反应显得尤为坚决。过去,中国钢铁企业各自为战,易被澳方左右,但现在不同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自2022年成立以来,整合了国内多个钢企的采购资源,代表了接近四成的进口量,谈判时有了更强的发言权。同时,中国的废钢回收量逐年增加,电炉炼钢逐步普及,铁矿石的依赖性已经大幅降低,港口库存也能支持一个月的生产,完全不怕澳矿的“断供”威胁。
此外,人民币结算的突破也是这一反击中的关键一环。最终,必和必拓不得不妥协,同意用人民币结算三成的订单,这是历史上首次有外方矿企接受人民币结算铁矿石。此前,力拓和FMG等矿企也已经在逐步放开人民币结算。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中国企业的汇率风险,还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美元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场铁矿石价格的争斗,实质上是中国在争夺资源定价权的初步尝试。长期以来,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却一直未能参与定价,始终处于被动接受高价的局面。而如今,中国终于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发言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正在推动建立自己的人民币铁矿石价格指数,未来很有可能与普氏指数形成竞争,发展出一个双轨定价体系。
从2009年力拓间谍事件中的被动受压,到如今主动出击,过去16年里,中国钢铁产业已经完成了从被动挨打到主动掌控的逆袭。澳大利亚显然低估了这一点,他们没想到中方会在价格谈判中展现出如此强大的底气。未来,中方不仅能在铁矿石领域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还将在更多关键矿产资源领域逐步掌握主动权。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永远充当“冤大头”。
发布于:天津市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